特色学校浅论

近几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被学术界和学校高度重视。大家都在研究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学校文化具有教化、支撑、引导、聚合和辐射的作用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现实方面的原因。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
“均衡教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以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底蕴的“特色学校”则是实现这一诉求的载体,它以 “以文化人”为基本的指向。因此“用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人” 就自然成了每所学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二、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创建特色学校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特色学校建设仍然存在许多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首先,由于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宗旨和意义认识模糊,多数学校处于外力推动下的被动状态,缺乏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创建动力,许多学校在“运动式”的特色创建之后,激情消退,归于平淡,重涉老路;其次,对特色学校的内涵不甚明白,如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高于一般学校的升学率、与众不同的某一强势项目、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一般的教师培训、切实到位的学校常规管理等,导致操作上的无规则现象也就随处可见;再次,不少学校困惑于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常规管理这些概念的内涵及本质关联,总认为是不相干的几件事,弄得无所适从,只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最后,有的学校一旦拥有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命名的特色学校的牌子,就认为特色学校建设大功告成,自己已经是特色学校了,失去了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热情。
鉴于此,弄清特色学校的内涵以及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关系对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应该是以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底蕴的、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学校。
特色学校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校园坏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特色学校的形成是在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学校既有办学条件、传统与优势的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经过若干代人不断努力而建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看起来要像。有与众不同的学校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静态形象即物态文化,包括文字、图案、色彩、标志、景观、专栏、功能牌等应彰显学校的核心价值,表达应具有独特性和统一性;动态形象即行为文化,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行为、师生言行等应体现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特殊规范和意蕴。
2. 听起来有理。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效,自成体系。也即是说具有独特而完善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并创造出优良的办学效益。
3. 品起来就是。有符合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精神特质。
(二)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可见,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内核。笔者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最能表达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的关系。诗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有深厚而高雅的内在修养就自然会表现出丰盈华贵的气质。同样的道理,独特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内在的“诗书”,外显的个性与风貌就是学校的“气质”,也即特色。因此,没有独特的学校文化也就没有特色学校。
三、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所谓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同行业中具备对手无法模仿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集中体现在独特的学校文化力的建构上。有人深刻指出,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正所谓“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物质。”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能深入骨髓。因此,要建构起强大的学校文化力,就应当从抓升学率这种我能人亦能的“战术手段”上升到文化经营的“战略手段”,对学校形象进行个性化、非线性的定位并统筹推行,这样才能把学校战略创新的精神释放出来,才能更有效、更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综合目标,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学校“错位经营”的需要
“错位经营”是一种企业经营策略,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资源组合和利用效率,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重点进行生产和经营,经营业态彼此错落有致,形成错位经营,默契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避免价格战、产品战和广告战,寻求共同的发展。
我们知道,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管理程序、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引进,唯独文化性格是它独具的生命力。在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力推进的今天,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日益趋同,校际竞争已经转向以综合育人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竞争。因此,学校应当借鉴企业“错位经营”策略,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避开同质化的交锋,也就是在办学思想、校本课程、优势项目、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办出特色,办出成就,才能提升学校文化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品牌。
五、实现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
由于现行的干部体制等原因,学校校长更换频繁,同时许多学校由于未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定位策划和实施,很难形成独特的学校风格。因此,学校文化的取向也就变得像通宵K歌,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快就会被遗忘,最后什么都没留下,更不用说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品牌了。对于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家建议,为了实现学校文化价值取向保持长期不变,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立法”的形式使学校核心价值文化得以固化。
不过,在笔者看来,由于体制等原因长期形成的校长“官本位”思想和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的不足,校内“立法”的办法未必就能实现目的,因为校内“立法”是下对上的监督,缺乏上对下的监管,换一个校长,又可以“立法”。但是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具有特色学校文化的学校有意关注,着力扶持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情况则将会大为改善。不过,无论如何,学校首先应有意识地积淀和呵护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文化,这是前提。
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在办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任何学校在任何时候都无法绕开四件事,即:不断丰满学校的办学思想;不断调整学校的办学行为;不断充实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前三件事实际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即: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第四件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所创造的成果,也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包含了学校所有的工作,而不是像我们经常听说的“搞好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后还要很抓学校文化建设”,这句话本身就有逻辑问题。
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会在面临不同时期上级下达的各类任务面前无所适从,忙于应付。我们只需将各种任务按照四个板块进行分解和解读,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是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而且是站在文化的高度实施学校管理,增强了学校管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