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授曾经在清华大学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研讨会上讲:“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蕴涵越深厚,学校的基础越深厚”。 这是因为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学校的核心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
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学校文化正是那种在背后推动学校前进的组织精神。所以,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者,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上,不能仅仅盯在方法的选择、规章的制定以及职能的运作上,而应该用独特学校文化去统领学校的一切,创造出一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组织精神,为学校注入文化的灵魂。
一、关于文化
文化学有一个基本观点:文化的实质性涵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一般来说,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即文化的本质作用在于以人文精神教化大众,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然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说已有几百种之多。其中,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这一定义得到大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顾明远教授在《论学校文化建设》中指出:“文化包含着多个层面,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是在三个层面之后再加上行为习俗层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
了解文化的定义及内涵有利于我们弄清楚什么是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更好地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二、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含义
关于学校文化的概念在认识上学术界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学校文化”一词,最早是美国著名学者华勒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学校文化”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开始了对它持续地研究和实践。此后,“学校文化”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在中国大陆,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1986年5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之后,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和内涵构成的认识不断加深。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人们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先后出现了“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等六种主要观点。
自20世纪末以来,人们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并趋于成熟。于是有人指出: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景物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
文化是相通的,这不容置疑。学校文化也从来不排斥对企业文化甚至是军队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借鉴。近些年来,由于受企业文化概念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演化,许多专家学者都比较认同学校文化的提法,认为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实体的、空间的存在,是以直观形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认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教师接触的多是书本,和社会最活跃的活动——经济活动接触较少。校园文化往往是传统的东西多,创新的东西少,往往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多,紧跟时代脉搏的少。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在某些方面努力向企业学习,借鉴企业文化中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新鲜的血液,使自己在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能够更适应时代的潮流,为培养有道德、有胸怀、有智慧、有担当的未来民主社会的公民而不懈努力。因此,学校文化的概念吸收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先进思想,主要体现为本体的、组织的存在,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视听形象、行为方式和精神形态等,是“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想结晶。
因此,学校文化可理解为: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讲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称亚文化或子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制约和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
根据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理念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态文化三个部分。其中,理念文化凸显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作用;行为文化反映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物态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从育人的视角来看,物态文化层次侧重服务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管理实践育人,理念文化层次侧重教书育人,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个主题。
(二)学校文化的特点
学校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先导性: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社会总是在朝着高科技方向在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都必须以先期的学校教育为前提,所有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同步学校教育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进步的前提是学校教育要先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先导性。
2、创新性: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求未知是学校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学校的存在就意味着创新。因此,学校文化就具备了创新的特质。
3、综合性:学校文化的综合性是指众多学科都汇聚于学校,具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特点。首先,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众多学科彼此联系、交叉、渗透、综合,这种机制必然会催生新学科和新知识。其次,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智能、身体心理、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正是这多个方面综合作用,奠定了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4、独特性:首先,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表现为从整体上来看它与其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以及先导性、创新性、综合性等等,都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者是较少具有的。其次,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它内部构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校文化是由一所所学校的具体文化所构成的,这些具体的学校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同一地域甚至是只有一路之隔或者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学校文化正是由一个个富于特色的学校所具有的富于特色的文化汇聚而成的,这是它的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三)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在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教化功能。首先,学校通过对人的教育和熏陶,将学校文化中包含的学校精神以及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内容内化为人的素质。然后再由这些体现学校文化的人去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其次,学校文化包括其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以及蕴含学校文化的学校传统、精神、道德、风气等等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巨大作用。
2.支撑功能。学校文化为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社会越发展、越前进,特别是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学校这方面的要求就越高、越迫切,学校及学校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越重要。此外,学校文化还对整个社会文化起集中、整理、鉴别、提炼、积累、传承等作用,这对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 引导功能。学校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优质文化,是由一代代掌握最新科学文化知识的师生创造和积累的。作为学校灵魂的创新精神,使学校文化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为社会前进提供新的文化范例。学校文化往往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生重要转折和产生迫切需要时提供方法和出路。
4.聚合功能:学校文化能够整合学校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特别是学校精神资源的整合,使员工之间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互相协作很好,内耗少,一致性强,学校的竞争力也会较强。
5.辐射功能:成功的学校,它的品牌战略往往也是成功的。品牌怎么形成的?品牌的背后就是文化,学校品牌是学校文化在社会上的一种映象,一种反射,一种辐射。所以拥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就会树立好的学校形象,好的学校形象不断积累的结果就能变成好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