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人学力有限,选评不当之处必多,读者当就四书原文多加体会琢磨。作此选评目的只为能让大家多了解些古代经典之精神,以稍补时弊。唯能了解中国文化者,方不愧中国人。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评注】:此为《大学》首章,为全篇提纲挈领之作,其后十章皆为阐发此章义理。
大学,古音读如“太学”。有说大学乃大人之学,也不无道理,古时“大人”一词兼有在位者(领导)之意。从本文看,大学应为修身治国的大学问。后来“小学”一词,则是语言考据之学了。
《大学》原为《礼记》中一篇,之后程朱学派认为它义理深远,是学习入门的必读之作,便将其重新编订次序,并和《中庸》一起从《礼记》中单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宋以后,四书取代十三经,成为读书人和朝廷科举取士的根本经典。
【明明德】:意为彰明、显扬美好光明的德行。
【亲民】:“亲”是“新”的通假,意为使民弃旧图新。
【止于至善】:朱熹《大学章句》认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大致就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就不再动摇的意思。
第一段说明了治国之道的根本目标在于发扬美好的德行,使人民弃旧图新,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知止】:指有了明确的目标。【定】:指坚定不移。【静】:指镇静,心不妄动。【安】:指安定,也许有随遇能安的含义。【虑】:处事精详。
第二、第三段似是解释第一段的原因。它所说的,学习、处事要知道本末,要有终始,要首先明确目标,也都是最根本原则。
接下来的两段则是说明学习治国之道的次序。因为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多加解释。格物致知本是研究事物的方法,但《大学》里解释格物致知的章节却似乎是缺失了,实在是很大的一个遗憾。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评注】:此为《大学》第三章,解释“亲民”的含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有一天能让自己弃旧图新,那就要天天图新,而且要一天比一天更新。
【作新民】:朱熹《大学章句》说,鼓之舞之之谓作。大意是鼓舞人民图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指周国虽然是五帝时期就存在的旧邦国,但到了文王武王的时期能够励志图新,承顺天命。
【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的含义到后世就变的面目全非了。这里的含义大致是无事不用尽善尽美来要求自己。
我选此章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明白,中国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的文化,它从初始就提倡图新。
【原文】: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评注】:以上节选自第四章,解释“止于至善”。
【於戏!前王不忘!】:啊!前世的君王让人不能忘怀。“於戏”:叹词。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大意为君子尊重前王的贤德而亲近他的亲族;小人快乐于前王给予他们的乐趣,获利于前王给他们的利益。这里的君子小人应是分别指领导者和普通民众,并无褒贬的含义。
选第一段是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忠孝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传统文化提倡的人伦,提倡的忠孝并不是压抑人的天性的。
选第二段是让大家看看古时理想的贤君应该如何。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评注】:以上选自第七章,解释诚意。
【自谦】:朱熹《大学章句》:谦者,快也、足也。指自己感到快乐满足。
【厌然】:躲躲藏藏的样子。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欺人。对不好的东西像讨厌难闻的臭气那样,对好的东西像喜欢美丽的女子那样,这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满足、愉快,不要让自己的心虚,有所歉疚。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做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事情,然后在众人面前又要装作没有做的样子。
小人在背后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什么都会做。见到君子之后就掩掩盖盖的,把做的坏事隐藏起来而把好的方面凸现出来。其实呢,别人看他,就好像看到他的肺、他的肝一样,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内心的诚实能够反映在外在的形貌上,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必定也是慎重不做坏事的。
这一章是极为重要的一章,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在以后理解《中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评注】:此为第八章,解释正心修身。
【正其心】:意为端正心志。
【忿懥】懥,音同“志”,意为愤怒。
这一章是说,修身关键在于端正心志,而心里有所愤怒、有所恐惧、有所喜好、有所忧患就不能端正心志。而心不在焉的话,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就什么都学不了、做不了了。所以修身的关键在于要端正心志,认真去学去做。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评注】:此为第九章,解释修身齐家
【辟】:朱熹《大学章句》解释为:辟犹偏也。此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这里如能和《中庸》参读,当能有更深体悟。治理国家不能偏于一私、一情,要能审慎地从大局出发,综合各种情况和意见,使国家和社会达到平衡公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这句话当真实在啊。
【原文】: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评注】:以上选自第十章,解释齐家治国
【如保赤子】:如同保护婴儿一般。
【恕】:指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认为《大学》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而曾子谓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两段的大意是说,《康诰》上说,要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百姓),内心真诚地去探求、去做,即使不能符合(婴儿或者说百姓的心意),也不会离的太远。(就像)没有先学怎么养育孩子,然后才出嫁的人。
尧、舜用仁义治理天下,百姓跟从他;桀、纣用暴力治理天下,百姓也跟从他。但若是治国者发布的政令和他自己的喜好与行为相反,百姓就不顺从了。所以君子要自己能够做到了的,才能要求别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求别人能够做到。自己就做不到恕道的人,却能够让别人明晓,是从来也没有过的。所以治国在于齐家。
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说,直接倾听民意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上位者往往很难直接倾听到民意,不仅古代如此,就算是现代民主国家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无法直接倾听到民意的时候,心诚求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的替代办法了。
【原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而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评注】:以上节选自第十一章,解释治国平天下。
【命也】:郑玄注,当为“慢”,即轻慢。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朱熹《大学章句》引《吕氏春秋》说: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意思是说,国家的财产也就等于是君主的财产,不需要也不应该去搜刮百姓的钱财。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孟献子,鲁国大夫。朱熹《大学章句》说:“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地位的人不应该计较个人小财富的得失。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人若专务于聚敛财富,那必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如果认为小人是好人,让他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会造成灾难。这时即使再想到贤能的人,想让他恢复国家的繁荣安宁,那也是办不到的了。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章解释治国平天下,却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取财之道,可见儒家思想并非轻视财富,而是讲究取之有道。所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也就是说财富虽然是好东西,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治理国家,都不应该把获取财富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甚至唯一的目标。财富是用来使生活过得更美好的,而不是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因此要取财有道,不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不安之中。我将其称之为儒家经济学的根本定理。
【结束语】:《大学》十一章到此结束。尽管作了节选,还是有4000多字,看来剪裁的还是不够狠心。《大学》是古代为学的入门书,对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作了系统的规整,因此看上去条例非常清晰,这也是它能成为古代必读入门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