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目前,“教育理念”一词已经被教育界广泛使用和认同,但是无论是查国内极具权威性的由董纯才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编的《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均不见“教育理念”之辞条。许多专家学者在“教育理念”的使用中基本上都不解释这个概念的意义,把它当成了一个如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成熟的概念使用。

那么,什么是“教育理念”呢?经过资料查阅,目前对“教育理念”的论述主要有如下几种:

王冀生教授认为:“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补充说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5]可见,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

李萍教授等人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 [6]

叶权仪等人认为:“教育理念是指学校之高层行政主管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办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7]

韩延明教授认为:“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8]

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概念”是按逻辑规则下的定义,是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是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则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9]

毫无疑问,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这一认识,已经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灵魂性的东西,对我们把握“教育理念”之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极具启发性的。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以热爱为前提、以促进生命成长为业的实践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理念是在学校核心理念主导下的关于如何促进生命成长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它回答的是关乎学校教育该怎样做的问题。

同时,不同的教育主体由于对教育的体验和感悟不同,形成的教育理念在数量的多和寡、水平的高与低及是否体系化等方面具有差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深化教育理念。正如肖川在《当代教育思想精要》中指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都是个人之情感好恶、理性洞察、丰富想象、价值理念、知识架构与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传统及教育实践彼此交汇、融合、贯通、互动之产物。这是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教育思想之间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有延绵也有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