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的设计与使用规范

校名是学校呈现于社会的第一表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称谓和符号,也是其身份与品牌的代名词,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而积淀的产物,它透射着独特的文化品质和学校实力,具有文化的象征和品牌的功能。

许多大学的校名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复旦大学的“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其含义是取其日月更新,自强不息的含义;上海交通大学其校名的由来是取自《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之意。“交通”二字召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发展之哲学内涵。这些校名本身无疑就是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遗憾的是,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今天,为了使学校校名体现其文化功能,不少学校坚持从校名入手,深挖其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校名本身的文化土壤太贫瘠,要想挖出点文化实非易事,因此,出现了许多望名生义、不伦不类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要看看多数中小学校名是怎么来的,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

笔者认为,中小学命名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地理位置命名;二是特定行政区按照序号命名;三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命名。前两种命名具有典型的政府办学特征,但许多校名本身的文化内涵往往比较肤浅,甚至根本没有什么特定的文化含义;最后一种命名通常被认为是民办学校,但往往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涵。

但是,公办学校的校名是不容易改动的。要想使校名具有文化的功能就只能用独特的主题文化去浸润简单的校名符号,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让人对校名产生独特的文化联想,使校名逐渐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符号。

因此,校名的设计应力求蕴含主题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在使用上应力求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