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化浅论

将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理论,称之为管理文化。

按照张德教授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的论述,管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管理,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第三个阶段是文化管理。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是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是管理的第二次飞跃[2]

1.经验管理——人治、经济人。所谓经验管理是指没有成型的管理规律、成文的管理制度可以遵循,完全按照管理者自己的设想,凭经验、直觉去管理。所以,在经验管理条件下,兴衰成败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这包括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凝聚人的个人魅力、良好的感觉和直觉。

2.科学管理——法治、机械人。 1911年,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使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泰勒认为,懒惰是所有人的共性,因此,重奖、重罚、金钱刺激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唯一手段。但泰勒的科学管理重物轻人,仅仅把员工当作工具,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

3.文化管理——文治、价值人。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实与历史的特点,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显示出来。文化是一整套由一定的集体共享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的,被个人行为能力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模式的整合。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行为科学,虽然未能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然而却为文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不断攀升。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人们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管理从重物不重人的科学管理向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在满足人的必要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人的精神价值需要的文化管理发展,是管理的必然趋势。

文化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以物转为以人为中心,管理的着力发生变化。

2.从理性的制度管理和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到以价值观为导向,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来规范和统一整体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力量。

3.管理方式由封闭系统转为开放系统,来强化企业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调适。

4.是“以人为目的”的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经验管理就是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简单说就是师傅带徒弟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低层次的管理状态。

科学管理从本质上追求的是精细与效率,管理越精细,效率越高,就越能体现其“科学性”,但是它往往忽视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学校里的教职工成为任务的依附品。在把人越来越“拟物化”的基础上设定各种制度、流程,开展各种管理活动。这必然会导致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弱化管理效能。

管理文化则不同,其管理对象是人、财、物、事,其特征是把人视为管理的核心。在这种视角下,管理的重点放到了激发职工活力,增强组织能力的层面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应用各种管理工具上。因此,管理文化就担负起整合各种管理活动、弥合各个管理模块间隙的作用,也就是要在有效整合组织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