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文化这个概念,存在很多争议,有专家说这个词语是西方舶来品,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巨大的文化碰撞和磨擦,要在我们的教育土壤中扎根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儿每个人都能接受与阐释的;也有人说课堂本身就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怎么又弄出一个课堂文化来?但无论怎样,课堂应该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是师生生命体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积累、心态、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此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一种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的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生长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是大家的共识。
有学者认为,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也有专家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发展的活力之根、动力之源。它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营造对话、开放、探究、建构、感悟、快乐的课堂氛围为途径,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笔者这里不去过多的关注这个概念的由来以及争议,只想借用“课堂文化”这个词语来阐述怎样将学校教育理念解码为课堂行为方式的具体做法。
我们按照文化层次结构理论,将课堂文化分类如下:
课堂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堂活动必需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必要准备。包括:课堂物态环境、教材、教案、学案、多媒体等;
课堂行为文化:主要指组织有效教学活动的管理行为及实践行为。包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管理制度(课堂活动规则、学习评价细则、教学管理常规等)以及课堂氛围营造等;
课堂精神文化:主要指课堂文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课堂教学理念。
开展课堂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互动性原则:新课堂文化呼唤着合作学习,新课堂文化下,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与传统的互动观不同,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教学反思的互动基础上的。
2.目标性原则:新课堂文化下的课堂教学,都要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
3.因材施教原则:新课堂文化理念倡导人本教育。在新课堂文化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在和谐、平等的教学互动中,既顾及了全面,又照顾到个体。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全体同学。